搜尋此網誌

2013年4月26日

Vertigo/迷魂記


Vertigo/迷魂記

Music Composed By Bernard Herrmann , Conducted by Joel McNeely and Performed by Royal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

1958 Recorded and Rleased In 1995 by   Varese Sarabande

 






  <迷魂記>是影史上最廣受討論與深入分析的電影之一,稱<迷魂記>為經典之作,在現在看來是一件非常理所當然的事,至於要說它究竟是如何個經典法,也還真的一言難盡,歷年來所累積的專業分析與辨證,編成書的話恐怕還得分個好幾冊才行,不過可以很確定的是,<迷魂記>的確是許多電影工作者心目中的最愛,在各種由電影工作者(尤其是電影導演)票選的影史鉅作名單上,<迷魂記>幾乎從來不曾缺席,而且始終名列前茅.但很有趣的是,我不只一次與人欣賞這部電影時,看著大家一個個昏昏入睡,這究竟是這部作品名過其實了,還是它藝術到非常人所能體會,或者是,它真的太”迷魂”了.

  我個人覺得,<迷魂記>並不真的是一部很艱澀的藝術電影,希區考克固然以極為攝人的敘事調度與影像風格,提練出高度的藝術表現,但它那種集偵察,陰謀與愛情於一體的故事題材,看起來反而十分通俗與大眾化.只是,對不少現代電影觀眾而言,<迷魂記>的節奏似乎太緩慢了,比如看著男主角在舊金山巿街上漫無目的的跟蹤,追尋女主角,就讓很多人覺得既冗長又沈悶,不過如果仔細體驗的話,觀眾其實會在這些跟蹤,觀察,迷失與探索真相的情境中,發現一種獨特的節奏與情調,要感受這一點,我想,除了專注於希區考克的影像美學外,一定也不能夠忽略Bernard Herrmann的配樂,否則坦白說,不論你多認真看這部所謂的經典之作,一旦忽略了配樂,都只能算是看了半部<迷魂記>.

  在希區考克的電影中,總是有不少處境微妙的男女關係,不過在<迷魂記>裏,愛情顯然扮演了更重要的地位,這並不是說<迷魂記>是一部文藝電影,或者,更正確的說,<迷魂記>並不只是一部文藝電影,但故事中的愛情絕對是一切發展的關鍵,男主角若非不可自拔的愛上女主角,這個陰謀就不可能成立,然而,女主角若不是也無法克制的愛上男主角,這個陰謀也不可能揭穿,很奇怪的是,男女主角愛的如此強烈,如此迷惑,又如此危險,從電影中我們卻很難看出來究竟是為什麼,Bernard Herrmann還曾開玩笑說:我覺得希區考克找詹姆斯史都華演這個角色真是選錯人了,我從來不相信史都華能愛”任何”女人愛得那樣痴狂.但或許,那就是希區考克試圖呈現的Vertigo(原義指暈眩),故事中的角色所捲入的,不只是令他暈頭轉向的懼高症,不只是精心策畫的謀殺,還有意亂情迷,無法自持的迷戀,那種迷亂與神祕,未必有可以理解的原因,但那種氛圍卻十分令人震攝.而<迷魂記>,也算是Bernard Herrmann為希區考克配樂的八部作品中,在抒情色彩上最強烈的,當然,你也可以從一部文藝電影音樂的觀點來看這部配樂,但就和電影一樣,這部配樂不僅於此,它並不是只有優美的,浪漫的,詩意的,深情的寫情樂章,Bernard Herrmann又一次的,將音樂表現的層次,深入到劇中角色的心理與精神狀態,Bernard Herrmann將抒情音樂寫出了精湛的情緒起伏與張力,影史上很少有抒情電影音樂,能達到如此強烈的魔力.

  Herrmann在一開場的序曲Prelude中,尚還沒有將這部配樂中的愛情層面表達出來,不過這個序曲所呈現的,卻是一個再直接不過了的破題,暈眩,這段音樂與片頭那種奇異的色調,以及不斷旋轉的幾何圖形,形成了一種神祕迷離的氛圍,Bernard Herrmann以漫漫流轉的絃樂,豎琴等,營造出一種旋渦般的律動,銅管則不時壓出沈沈的壓力,讓人有如捲入重重迷霧中,然後Herrmann以糾纏的絃樂帶出序曲的第二部份,並且在當中用銅管隱隱透露一個四個音符構成的樂句,這個主題,會在接下來的配樂中發展成動人的Love Theme,但在序曲中,僅是略見端倪,尚未可知.這段序曲在後來的配樂中不會再出現,因此,它是一個完全獨立的樂章,也可以視作一個由音樂構成的標題,觀眾可以在電影一開始,就透過影像和如此傳神的音樂,進入一種天旋地轉的情境中.接下來的Rooftop,則交待了男主角Scotty罹患懼高症的經過,這段劇情在影像上十分經典,希區考克甚至創造了新的攝影技術,來表現男主角對高度的恐懼,Herrmann在音樂上則以陰沈壓迫的管絃加以呼應.

  Scotty Trails Madeline是代表性很高的曲目,這段音樂描寫的是Scotty奉命跟蹤Madeline的過程,一開場Bernard Herrmann以極為優美,而且充滿悲傷情緒的絃樂,細膩的呈現了Madeline的主題,這段音樂搭配的,也正是Madeline首次亮相的場景,Herrmann在<迷魂記>中的絃樂作曲,一直被拿來與華格納的歌劇作品<崔斯坦與伊索德>相提並論,Herrmann採用的音域落差極大,從低音到高音層次遞進,攀昇出很廣的音域幅度,也拉抬出很深刻的情緒力量,情感在Madeline的一個特寫鏡頭上昇上高峰,或許,觀眾很難了解Scotty到底從什麼時候,為什麼,對Madeline如此傾心,但從Herrmann情感如此強烈的音樂中不難發現,Scotty在初見Madeline的那一刻,就已經陷入無法掙脫的情網了.接下來的幾段跟蹤音樂,Herrmann以一種奇特的節奏,神祕的管絃情調,鋪陳Scotty對Madeline的窺伺與觀察,Madeline的主題依舊以極為優美的絃樂在其中淡入淡出,但同時,一股幽暗的懸疑氣息,也始終籠罩著Madeline美麗的身影,Bernard Herrmann的音樂,顯然從Scotty的觀點來描寫Madeline,所呈現的,是一個優雅美艷,但悲傷迷惑的神祕女子,身上仿佛圍繞著無數不可解的謎.這整段音樂與影像所呈現的情調與節奏感,實在是同型電影的經典示範,Bernard Herrmann與希區考克天衣無縫的演出,將觀眾漸漸導入一個虛實難分的謎團裏.

  Garlotta's Portrait又是一軌示範級的作品,為了表現Madeline與一名作古百年的西班牙女子Garlotta之間詭異的關連,Herrmann以西班牙舞曲Habanera的節奏為基調,發展了一個旋律十分神祕的主題,配器上以飄忽的弱音絃樂,沈幽的木管樂器等,編織出一種謎樣的情調,效果相當突出,也是今日許多電影音樂臨摹仿效的配樂手法.

  The Bay開場時,發展了一段新的跟蹤樂章,Herrmann在豎琴,絃樂等素材的運用上,仍然充滿迷離之美,不過接下來,音樂走進一種陰暗的沈寂中,在Madeline忽然縱身落海時,激烈驚阨的銅管猛然爆發,帶來十分強烈的戲劇效果,是很容易嚇到人的一段配樂.By The Fireside裏,唯美的Madeline主題大力發揮,Scotty將企圖自殺的Madeline救回,卻發現Madeline的行為有著許多難以解釋的祕密,同時,他對Madeline的感情也越陷越深.The Forest是一段很陰暗的音樂,Scotty發現Madeline的思緒陷於一種難以理解的妄想與迷亂,Madeline仿佛認定自己是Garlotta的化身,而且正一步步走向宿命的死亡,這段音樂不僅幽暗深沈,Herrmann還使用了一些詭異的電子音色,營造出鬼魅般的氣氛,效果非常突出,一種幽冥陰森的恐懼感,也隨著如此黑暗的音樂,瀰漫在舊金山的古老樹林中.

  The Beach這段劇情,在影像和音樂上都浪漫至極,希區考克甚至安排男女主角在海邊映著翻起的浪花擁吻,可見男女主角內心翻騰的情感何其強烈,Bernard Herrmann以Madeline主題為主軸,交織著神祕的Garlotta主題,陷入一種瀕臨崩潰的迷惑與恐懼中,然後以充滿力量的絃樂與銅管,將痴迷的情感推向一種爆發決堤的狀態,接下來的The Dream,Herrmann繼續運用淒迷的絃樂,以及神祕的Garlotta主題,一點一點的解析Madeline的妄想與困惑,然後,在Farewell and The Tower裏,真相開始在抽絲剝繭中顯露,不過這一切並沒有令Madeline從夢境中清醒過來,反而陷入悲劇性的崩潰,著名的Love Theme在這段配樂中如狂潮般一湧而上,難以抵擋的淹沒一切,Love Theme在Madeline與Scotty訣別時推上高潮,接著Madeline奔向死亡,音樂陷入陰沈的狂亂,Madeline失去理智的爬上高塔,跳樓自盡,Scotty卻因為懼高症而無法阻止Madeline的瘋狂行徑,Rooftop中充滿壓迫感的懼高症描寫也在這段曲目中重現.

  The Nightmare and Dawn又是一段著名的作品,描寫Scotty惡夢的影像可說是光怪陸離,匪夷所思,看似支離破碎,但其間又隱藏著一種詭弔的脈絡,Herrmann將謎樣的Garlotta主題以及舞曲般的Habanera節奏,做了整部配樂中最為怪誕的變奏,呈現的效果非常精采.而後半段音樂,則是Love Theme一段很具戲劇性的變奏,因為,失去Madeline而在舊金山四處遊晃的Scotty,意外邂逅了一名面貌神似Madeline的女子Judy,Love Theme一時翻騰出千頭萬緒的悸動.

  接下來的曲目The Letter又是一段很特別的作品,描寫Judy原本決定向Scotty坦承事實,最後卻又退縮下來的過程,希區考克以回顧性的剪接,帶領觀眾回到Madeline自殺當日,在高塔上所發生的陰謀,那是一場精心佈局的謀殺,而痴情的Scotty,卻受懼高症與愛情所蒙蔽.這段音樂中一方面重返Farewell and The Tower中緊張迫人的追逐描寫,同時也將Love Theme的片段以極為動人的圓舞曲結構呈現,將Judy的一番掙扎,刻劃的既深情又無奈,最後Judy決定埋藏過去,與Scotty重新開始,細緻的弱音絃樂,牽張出一種動人的情緒,Judy仿佛在黑暗中,重新找到方向與生機,她決定不論付出任何代價,再也不要離開Scotty.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結構,通常在這類電影中,真相的揭發是最後的高潮,然而希區考克卻不在乎提前揭開謎底,因為接下來,Scotty與Judy的情感糾葛,是導演心中更感興趣的題材.

  Goodnight and The Park裏,Bernard Herrmann以淒美的Love Theme,描寫Scotty不由自主的,將對Madeline的愛與思念,完全投射在Judy身上,不過這並不是Judy想要的,在後半段樂章中,Herrmann以全新的抒情樂章,描寫Scotty與Judy出遊的場景,這段音樂非常的明亮柔和,與Love Theme或Madeline主題那種淒美感傷的色調全然不同,表現出Judy對新的開始,抱持著很大的努力與希望.

  不過,Judy顯然無法戰勝Scotty心中的Madeline,Scotty開始為Judy購買屬於Madeline的衣物,開始要求Judy改變髮色與髮型,Scotty居然試圖將Judy改造成Madeline,Judy即使百般不願,但她無法抗拒Scotty的要求,終於,再一番掙扎交戰之下,Judy以Madeline的形象重新回到Scotty身邊,這段配樂Scene D'amour是<迷魂記>的經典曲目,常被譽為比美<崔斯坦與伊索德>中愛之死的經典之作,情感之淒美強烈,細膩深刻,緊緊揪住觀眾的情緒與呼吸,是抒情電影音樂中罕見的示範級作品,同時希區考克在這段影像上,也是極盡浪漫深情之能事,一段以三百六十度旋轉運鏡呈現的深情擁吻,將情感帶入目眩神馳的迷情高峰.

  然而劇情開始急轉而下,The Necklace , The Return and Finale以銅管轟出Garlotta的主題,這個原本迷離神祕的樂章,忽然變的如此清晰,因為Judy的項鍊,無意間洩露了她的身份,她不僅長得像Madeline,其實她就是Madeline,如果Madeline沒有死,那麼,那日由高塔上墜下的女子又是誰,一個可怕的陰謀和領悟在Scotty心中成型,飽受煎熬的Scotty決定帶著Judy回到現場,揭開一切真相,接下來的幾段音樂,一一重演了命案當日的樂章,但腳步顯得格外沈痛,Judy在Scotty的挾持下重登當日的高塔,在悲傷與心痛中,Scotty居然克服了對高度的恐懼,登上那日他無法抵達的頂端,Judy在悲傷的Love Theme中苦苦哀求,要Scotty相信,不論她捲入的陰謀何其醜惡,她對他的感情絕對是真實的,就在此刻一道鬼魅般的電子樂句突然從黑暗中幽幽浮現,情緒陷於混亂的Judy一時誤以為看到當日在高塔上遇害的被害人,居然失足墜樓身亡,留下Scotty落漠的佇立在高塔上,恍如隔世,不勝唏噓,Herrmann也以Love Theme,寫下慨然的結局.

  在Bernard Herrmann與希區考克短暫的合作過程中,綻放出許多影史無人能出其右的火花,尤其,留下無數懸疑,緊張,以人性陰暗面的經典描繪,不過<迷魂記>卻以糾葛掙扎,意亂情迷的情調緊扣人心,讓無數影迷與影人深深著迷,成為希區考克與Bernard Herrmann傲視影史的鉅作.1995年在Robert Towson的策畫下,這部配樂以相當精緻的製作品質重新問世,是重錄原聲帶中非常出色的一次企劃,今日的樂迷,也終於能有如此高水準的專輯,重新體驗影史舉足輕重的大師級風采,這絕對是影迷與樂迷不容錯過,而且值得細細推敲品味的經典傑作.


*****

By Loyalwise Ye 2000/11/12







收錄曲目:

01. Prelude and Rooftop
02. Scotty Trails Madeline
03. Garlotta's Portrait
04. The Bay
05. By The Fireside
06. The Forest
07. The Beach
08. The Dream
09. Farewell and The Tower
10. The Nightmare and Dawn
11. The Letter
12. Goodnight and The Park
13. Scene D'amour
14. The Necklace , The Return , and Final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