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 by Mychael Danna
2012 Sony Masterworks
李安有很多特質,讓他可以把<少年Pi的奇幻漂流>拍得這麼成功,其中我個人最欣賞的一項特質,就是他深諳留白的藝術。有些作者其實會錯把殘缺的故事當作留白,結果只做出了不知所云的斷簡殘篇。留白必需創造出盡在不言中的千言萬語,並不是留下空白或殘缺,這是在圓融的結構中,留下一個允許多種可能的想像或思考空間,交給欣賞的人去探索,各種可能性即使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面相,在故事中皆有脈絡可循,而且得以自圓其說,留白之處在精心策劃下,成為作品裏最豐富無窮的地方。留白作品的畫面構思是完整的,它的完整性包括那個允許不同定義的空間,觀眾在那個空間中不會因為作者的構思完整就受到限制,也不會因為一體多面就無所適從的失去方向,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來說,虛實沒有結論,但留白留的精巧,就會像莫比烏斯帶(Möbius band)的轉折,完整的結構中因為一個巧妙的扭轉延伸成無限。
這種說故事的能力,在一個涉及性靈信仰的故事裏格外重要。李安將<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宗教辯證做了簡化,迴避了不同宗教觀可能的衝突,他只問一個簡單的問題,神靈奇幻對人而言,究竟是一種真實的體驗,還是一種心靈的寄託,見證奇蹟是因為接近神性獲得應驗,還是迴避殘酷現實的心理投射,信仰來自客觀的感應,還是主觀的選擇,這個問題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裏,環繞成無止盡的莫比烏斯帶,每一個地方都可以是終點,也意味著沒有一個地方是終點,觀眾可以自己決定答案,決定如何停留,而無論答案是什麼,這個故事都可以成立,也或許,觀眾可以決定不要停留,就在無止盡的循環中體驗大哉問的無限與奧妙。現實與心靈常常虛實難分,就像哈利波特在最後一刻問鄧不利多:這一切都是真的,還是只在我的腦海中?鄧不利多回答:這一切當然都在你腦海中,但是,何以那就不是真的?儘管類似命題過去電影也所在多有,但李安超凡的影像語言,讓這種深邃大器的美感達到新的顛峰,一葉孤舟飄流在無邊無際的海天投影中,幻化成探索性靈的奇異旅程。
李安的電影就像最佳電影音樂的製造機,幾位合作過的電影音樂家都因為他的電影入圍或者拿下各種電影獎的最佳電影配樂獎項,比如譚盾的<臥虎藏龍>,Gustavo Santaolalla的<斷背山>,Alexandre Desplat的<色戒>,Patrick Doyle的<理性與感性>等等,不過和他合作過最多次的Mychael Danna,反而一直沒有太引人注目。Mychael Danna其實是導演Atom Egoyan的御用電影音樂家,兩人同樣來自加拿大,向來以在音樂中使用中東或亞洲音樂元素聞名。Mychael Danna曾為李安的<冰風暴>,<與魔鬼共騎>擔任配樂,<綠巨人浩克>原來也是他的作品,後來製片公司對他的中東民族風配樂很有意見,上片前換成了Danny Elfman,如今<少年Pi的奇幻漂流>總算將他也推上了金獎配樂大師之林。Mychael Danna長年鑽研印度音樂,實際上他的妻子是印度裔加拿大人,如今他為這部加拿大作家Yann Martel原著,以印度文化為背景的電影配樂,還真的是天時地利人和。
Mychael Danna在配樂中使用印度元素早已駕輕就熟,但<少年Pi的奇幻漂流>還是花了他一年的時間。他成功的建立了一種印度歐洲合體的音樂情調,來襯托故事與人物的背景,比如開場曲Pi's Lullaby,女聲演唱空靈撫慰,音樂配器歐亞混搭,旋律前段婉約流轉,展現東方音樂的含蓄風韻,後段吟唱翩然搖曳,散發法國音律的浪漫清朗。Pi's Lullaby在Pondicherry中以手風琴和華爾滋曲式表現起來,歐洲風格就更加清晰,它是一個代表故鄉與親人的旋律,在Leaving India中,則語調感傷的細訴離鄉之情。印法合體的音樂風格在Piscine Molitor Patel與Pondicherry中表現得最為鮮明,輕鬆曼妙的華爾滋曲式,以手風琴,鋼琴,西方管絃樂,西塔琴,印度風的打擊和木管等,編織成一幅明亮怡人的異國風情畫。
Pi的主題是一個串連整部配樂的主題旋律,這個旋律雖然短,但寫的十分巧妙,當以Bansuri Flute,一種音質類似蕭的印度竹製樂器吹奏時,有種沈幽深邃的神祕感,如Meeting Krishna後段,Appa's Lesson等曲目,這是配樂中很有特色的樂句與音色,但這個主題也能散發一種明亮詳和,開朗積極的氣息,如Christ in the Mountains,Thank you Vishnu for Introducing Me to Christ,Set Your House in Order,Skinny Vegetarian Boy等曲目當中的變奏。而它比較特殊的一個變奏則出現在The Deepest Spot on Earth,玄迷沈厚的銅管有如捲入汪洋的沈船,Pi在海中望向沈船的最後一眼,是一個既壯觀又迷幻的畫面,好像看著自己的人生與了解的世界,就這樣在眼前消逝,而配樂也隨著故事,開始轉入新的領域。
在配樂的前半段,Mychael Danna對神性信仰雖略有著墨,比如Meeting Krishna,Thank you Vishnu for Introducing Me to Christ等,但真正與信仰奇幻相繫的音樂,從Tsimtsum開始發展出更大的格局,Tsimtsum是原聲帶裏一段很動人的獨立曲目,人聲合唱如西方宗教聖詩般寬宏溫柔,木管旋律則淒惻悲傷,有如迷失的靈魂,這個悲愴的樂句也重現於The Second Story中。First Night, First Day呈現了一個新的神幻主題,沈幽低迴的木管與人聲,迷幻感的絃樂,與穿透幽光的童聲詠嘆,有如置身夢幻。這個主題出現時多帶有一些奇幻與不可思議的氛圍,甚至是神蹟的象徵,最強烈震撼的變奏出現在風雲變色的God Storm,但也有如Flying Fish這樣清新小巧的型態。The Whale與Tiger Vision的魔幻感則比較神祕沈幽,音律和鐘聲般的打擊音色玄奇迷茫,還有種亞洲宗教音樂的氣質。
Pi的飄流在凶險的生死關頭,因為一頭野獸而得救,他必須降伏這頭野獸免得自己被吞食,又要倚賴它在困境中存活,人性與獸性,一體兩面的虛實對比令人玩味再三。Pi and Richard Parker,Back to the World,Which Story Do You Prefer?等曲目裏,以一個簡單平靜又有點感傷的鋼琴主題,引領一種深刻的沈思。李安十分善長反高潮,故事的千頭萬緒皆水到渠成之際,他卻又雲淡風輕的點破故事另一個極其凶殘的面相。神蹟奇遇講了兩個小時,自相殘殺只要五分鐘,哪一個比較真實?對神性是相信還是選擇相信?對現實是難以置信還是不忍卒睹?問題問的越輕描淡寫,觀眾思考的空間和後座力就變得越大,Mychael Danna的音樂也在最後達到同樣的境界。
在訪談中,Mychael Danna覺得自己的音樂最完整的樣子是在電影裏,他並沒有打算為了這些音樂獨立在電影外寫這些音樂,但原聲帶畢竟還是發行了,他對於聽原聲帶這件事有點驚訝,他寫電影音樂常覺得這些音樂離開了電影意義就沒有那麼大了,某些方面他是對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原聲帶在曲目整理上有些部份比較零散,欠缺完整感,而有些音樂在不了解電影的情況下,它的美感是會減少一些,但其實也有不少曲目,是有很好的單獨欣賞價值的,比如Pi's Lullaby,Tsimtsum,和First Night, First Day等曲目,而如果你看了這部電影,那就更容易體會Mychael Danna的音樂,在電影裏的確有它最好的樣子。
****
By Loyalwise Ye 2013/8/4
收錄曲目:
1. Pi's Lullaby
2. Piscine Molitor Patel
3. Pondicherry
4. Meeting Krishna
5. Christ in the Mountains
6. Thank you Vishnu for Introducing Me to Christ
7. Richard Parker
8. Appa's Lesson
9. Anandi
10. Leaving India
11. The Deepest Spot on Earth
12. Tsimtsum
13. Death of the Zebra
14. First Night, First Day
15. Set Your House in Order
16. Skinny Vegetarian Boy
17. Pi and Richard Parker
18. The Whale
19. Flying Fish
20. Tiger Training
21. Orphans
22. Tiger Vision
23. God Storm
24. I'm Ready Now
25. The Island
26. Back to the World
27. The Second Story
28. Which Story Do You Pref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