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6年9月18日

<The Marvel Symphonic Universe>觀後感

  這部Youtube影片是半瓶醋轉貼給我的,我的第一個心得就是,用影音來說明這種主題真的是比文字有趣多了,不過因為我不會運用影音媒介,只好用比較無趣的方法,就是文字來談了。這部影片出自著名的影音網站 Every Frame a Painting (幀影幀畫),主題是為什麼相對於其他系列電影的電影音樂,比如星戰系列,龐德系列,或者哈利波特系列,一般人會對漫威電影音樂毫無印象?

  當然,古今對比的取樣偏差會在於,我們接觸許多當下的電影和電影音樂,但對於過去的作品,我們通常只記得經典,那些表現平凡的作品多被遺忘,因此如果概括地說今日的電影音樂表現不如昔日,未免有些偏見與盲點,如果拿影史前幾名的經典主題來當大魔王,多數電影配樂恐怕都過不了關。然而,影片的作者做了針對性的論述,也就是,針對漫威電影系列,它們明明就是製作水準與巿場表現都不下於星戰系列,龐德系列,或者哈利波特系列的作品,但音樂帶給大家的印象和記憶,為何如此模糊?

  漫威系列電影音樂長期被爭議的,是它的主題,即使是同一個角色,都沒有連貫性,而且整個系列並不像星戰系列,龐德系列,或者哈利波特系列,有一個串連整個系列的主題旋律,這點,我個人也一直認為是個缺點。音樂主題的延續與拓展如果有好的構思,比較可以在系列電影配樂的表現上建立完整感,然而,我並不認為電影音樂之所以會被記得,只是因為它在系列電影中被完整保留,反覆出現。我們不用看五集<鐵逹尼號>才記得它的主題,Jerry Goldsmith的星艦主題被換掉很多次,也沒有因此就被遺忘。有些電影音樂廣為人知,比如<火戰車>或者<教會>,但恐怕認得音樂的人比看過電影的人還多。

  無論是星戰,龐德或哈利波特的主題,它們都是在第一部電影出現時,就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因為如此,它們才能在系列電影中,或者觀眾心目中,成為印象深刻,或者難以替代的主題,並不是因為系列電影原來就有保留特定主題的計劃,它們才會如此吸引人。漫威很多電影都比上述作品更賣作,主題如果夠好,理當如此,一個人物,一部電影,一次出場,就足以奠定某個主題的地位,而不是演過大家就忘了,後來被換來換去,觀眾也覺得差不多,或者根本沒感覺。

  我覺得即使回到龐德主題首次出現的1962年,或是星戰序曲或原力主題首次出現的1977年,能哼出這些主題的人,也還是比現在能哼出任何一個漫威主題的人多得多。

  這讓我想到小時候讀的樂評,特別是歐洲樂評的若干謬論,說John Williams的音樂之所以大受歡迎,是因為那些電影很賣座,不是因為音樂寫的好,現在證明了電影賣座和音樂深植人心,根本是兩回事。

  這部影片提及幾個現象,指出這是漫威電影音樂不被記得的原因,我同意這些原因的確會影響電影音樂的表現,但我想這些並不是漫威電影音樂才有的問題,也不必然是電影音樂表現不出色,或者不被記得的理由,然而,我個人覺得討論這些現象是個有趣的主題。

  這種問題拿來問一般觀眾,和拿來問電影樂迷,答案一定不大一樣,比如洛伊這種記得不少牛年馬月聽過的音樂的人,其實不太能體會為什麼有些音樂大家沒聽到也不記得。不過我想先提的就是,電影音樂的首要與必要功能,不必然是被記得,或者離開了電影大家還能記得認得,哼唱得出來,它最重要的是要滿足電影在運作當下的需求,我如果細說這些需求可能會讓文章偏離主題太遠,便先跳過這個非常廣泛而複雜的部份,但我想說明的是,不被記得的音樂在當下可以是功能有效的音樂,但是,通常大家在當下,甚至離開後還能記得的音樂,會更有效,而且對電影的表現有更大的提昇,觀眾能記得認得這些音樂,才能更清晰的感受這些音樂的運作佈局,以及它為電影所營造加強的層次與意境,而這些音樂如果還能獨立在電影外,也許會進一步演變出新的附加價值與文化現象,不過,我必須再把主題拉回討論漫威電影配樂的這部影片。
 
  第一點,這部影片提到漫威電影音樂”很多是缺乏感情表逹”的氣氛音樂,觀眾感受不到感情衝擊,自然就覺得這些音樂可有可無,他舉的例子是第一集的<鋼鐵人>。一個短片的舉例只能容許幾秒鐘的片段,因此,用幾秒鐘的片段來定論整集<鋼鐵人>的音樂都缺乏感情,自然是過於以偏概全,何況,電影中本來就不是所有時刻的音樂,都必須感情濃厚。然而我個人覺得,<鋼鐵人>剛好是一個很好的舉例,因為它幾乎是漫威系列配樂中,感情表現最空洞的一集,即使在鋼鐵人首度著裝時,有一兩分鐘讓人興奮的樂章,但引擎才發動就熄火了。

  然而平心而論,並不是所有漫威電影音樂的感情表逹都如此空洞,比如Brian Tyler,相對的,他的漫威電影音樂常讓人覺得情緒很飽滿。情感是音樂能動人的元素之一,Bernard Herrmann常說,電影音樂最重要的,是要說出影像上說不出來的情緒,這不一定是共識,也有導演認為情緒不見得要由音樂來指引,可能只需要音樂來提味,或者讓觀眾自己探索,但在一般商業電影中,運用音樂來強化情感張力是很常見的。

  我個人覺得漫威電影音樂的情緒表逹,比較大的問題其實是,無論是空洞或飽滿,表現方式常常很單調,空就空到底,滿就滿到底,感受很平,如果沒有輕重起伏濃淡之分,就沒有立體感與層次感,要建立情感張力,是需要收放,構思,和佈局的,因此,漫威電影音樂就和很多商業電影音樂一樣,在情感上,它們主要的問題是不精細,這是整體配樂技巧的問題,不是從剪接一兩個片段,或者討論大家記不記得音樂主題能說明清楚的。

  第二點,則提到漫威的配樂理念很直觀,電影上演什麼,就對應配什麼,音樂表現的,就是視覺上看到的東西,觀眾並不會因為音樂的加入,增加太多感受。這種做法的確是常見的配樂基本技,如果音樂寫的夠獨特,夠動人,這並不是個大問題,但如果音樂寫得很一般,很制式,那麼感受起來就是老梗而已,觀眾不會從音樂中獲得更多東西,聽過就忘了。

  由這點反向思考,就是說音樂有時如果可以講出表相上沒有,但在精神上存在的東西,對電影會很加分,電影的層次和感受也會產生變化,這的確是一個很重要,也很高竿的技巧。我們拿John Williams的<大白鯊>為例,我們會覺得眼前的海洋因為有了配樂,感受就變了,我們覺得海底下有危險在接近,即使我們沒有看到它,音樂成為電影中一個看不見的角色,實質的影響觀眾,而且是以和影像不同的面相來影響觀眾,觀眾很難忽視這樣的作品。

  John Williams的鯊魚主題構思,其實是導演意料之外的事,但我們有另一個John Williams的例子是星戰四,路克與雙星夕陽一景的配樂,原來John Williams寫了一個相對神祕,奇異而黑暗的樂章,因為在他的認知裏,雙星夕陽是個神祕的景色,黑夜即將來臨,而路克也將面臨新的冒險,但導演魯卡斯聽完卻覺得不大對勁,他告訴John Williams,他不要音樂描寫景色,沙漠裏的雙星夕陽,路克看了十幾年,看到快煩死了,他是不會有什麼神祕奇異的感受的,但魯卡斯卻覺得原力主題很適合這個時刻,路克的心中一直有一種渴望與力量,他希望John Williams描寫這種感情,而且他覺得歐比旺的主題,也就是後來的原力主題,很適合這種感情的表逹,於是John Williams做了很關鍵的調整。因此,所謂用音樂寫出表面上沒有的東西,這個進階級的配樂技法,常常需要音樂家和導演密切而用心合作下才能完成,這是最能彰顯電影配樂力量與配樂家實力的時刻之一,因為這樣做,讓電影變得比沒有音樂時更深刻,更豐富,但沒有做好反而會表錯情,或者讓觀眾難以理解。

  我個人不覺得採用直觀對應的配樂方法是個缺點,這也和觀眾記不記得音樂沒有必然關係,它很容易操作與發揮效果,在商業電影音樂中是很管用的做法。而非直觀的配樂技巧,是電影配樂中一個很值得欣賞與討論的手法,但不表示採用這種技巧就是觀眾記得音樂的原因,就拿影片中舉的例子,哈利波特主題來說,這個主題,其實是哈利波特的貓頭鷹的主題,John Williams最初設計這個主題,是來自首集電影給他的感受,他覺得那些貓頭鷹信差就像魔法世界的連結,帶領哈利波特走入魔法世界,所以他選擇這個主題做為序曲與魔法世界的代表,它其實就是一個非直觀的配樂手法,但是觀眾不是因為這些技術細節才記得這個主題,而是因為這個主題很鮮明有趣才會記得。

  第三點,音效或對白蓋過音樂的問題,影片又舉了個很出色的例子,就是美國隊長二,這場戲明明有很好的音樂,卻被用沒什麼意義的旁白蓋掉了。這當然不是漫威電影特有的問題。James Horner曾說每次他一坐進放映室,看完一個片段,就覺得演員都講得很賣力,錄音師,音效師也個個使出渾身解數,每個人都想得奧斯卡金像獎,電影音樂家要在這麼多聲音中,寫出觀眾能聽到,記得的音樂,簡直像在夾縫中求生存。音樂要能夠發揮,不只需要聲音的空間,也需要剪輯,畫面,劇情提供空間,剪接越緊湊的電影,音樂的發展空間可能就越小,最後常常只能以節奏,聲量,音色,這些比較不需要空間的聲音效果來進行,現代電影極限風格的配樂蔚為流行,多少也是電影表現方式影響後的結果。

  在電影中對白或音效壓過音樂,是再普遍也不過的情形,並非漫威電影所獨有,因為對白和音效傳逹給觀眾的訊息很直接,很確定。但我想電影製作時,的確可以對音樂的力量多加思考,雖然有時相對於對白或音效,音樂的表逹力可能比較抽象而冒險,但以影片中美國隊長二的片段為例,其實音樂所表逹的內容,比流水帳般的旁白來得豐富而深刻。大家也可以參考<戰馬>的結尾,只有影像和音樂來說故事時,會產生另一種不同的感染力量。

  不過在這部影片中有個片段,一些當今非常知名的音樂家談到有些電影的導演製作其實很害怕電影音樂,不希望音樂被聽見,這種說法,大家如果看看四十或六十年前的電影音樂家的訪談記錄,也都可以看到,我還滿驚訝原來這種情形,一直都沒有改變。

  第四點,這部影片提到在電影製作過程中,使用他人的配樂當臨時音樂,甚至後來的原著配樂乾脆就直接模仿臨時音樂,結果造成漫威電影音樂不但有抄襲感,甚至因為反覆使用雷同的臨時配樂當模版,最後原著音樂也變得大同小異。

  臨時配樂的使用,歷史非常悠久,不是漫威電影才做這件事,歷史上有黯然神傷的例子,比如Alex North的<2001太空漫遊>,無法取代臨時音樂在導演心中的地位,最後原著音樂反而被棄置,也有Jerry Goldsmith對導演在<異形>中採用的臨時配樂抵死不從,兩人最後拆夥,僅管導演採用的臨時配樂還是Jerry Goldsmith本人的舊作。也有像John Williams,史匹伯也用了其舊作<Image>做為<大白鯊>的臨時配樂,但John Williams說服了史匹伯,他的電影一點也不像勞勃阿特曼的電影,需要的不是同一種音樂。

  所以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漫威音樂的成品,走不出臨時音樂的陰影,沒有辦法有原創感,而且因為反覆使用雷同的模版,最後音樂聽起來都很像?出現這種狀況,有時是導演的問題,因為,他就是要音樂家寫和臨時音樂很像的音樂,並不打算讓音樂家自由創作,但有時音樂家也是有責任的。<回到未來>採用的臨時配樂據說是Bernard Herrmann的<北西北>,<回到未來>和<北西北>最後聽起來,一點也不像。很多音樂家都曾經成功突破過臨時配樂的限制,但的確,導演對臨時配樂的固執也會讓音樂家很挫折。

  影片最後作者的綜合結論就是,漫威電影最後為什麼會落得如此下場,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們只打安全牌,他們沒有花太多的心思精力,去開創更多可能,尤其是,為每一個電影,每一個角色,找出不同的特質與表現手法,只在當下雷同的模版和素材中彼此複製。很有效率,但失去特色。觀眾不會記得沒有特色的東西。影片作者特別指出只有大膽而原創的音樂,才能深植人心,不過我個人覺得這個說法的語氣太重了,其實音樂新不新奇,大不大膽,原不原創,都不是觀眾記不記得音樂的必要條件。

  這些技術性的問題,如果有人寫了非常好的音樂,非常獨特的作品,那麼即使,它可能被音效掩蓋,也許它只是採用基本直觀的技巧,即使它對他人作品有所引用,這樣的音樂還是有機會讓人印象深刻,但如果音樂本身一般般,那麼技術問題會讓音樂的平凡變得更明顯與糟糕。

  因此,拿開影片中那些見樹不見林的分析,我覺得電影音樂如果會被許多人長期而廣泛的記得,通常只是最簡單的原因,因為它是非常好的音樂。

  大家不記得漫威電影音樂的原因,不只是因為它們用的不夠好,而是它們常常也寫得不夠好,至少,沒有好到令人難忘。令人難忘的主題不光是因為它們的位置對了,比如片頭,大家就會喜愛或記得。以星戰五為例,Darth Vader的主題就沒有出現在片頭,星戰五的小行星群飛行只出現那三分鐘,莉亞和韓的Love theme全片四散各處,我們不用等到上片尾曲,音樂可以自由完整發揮時,才意識到有這些主題,我們記得是因為它們在電影進行時引發的化學作用,最後我們在片尾曲回味它們。如果大家要等到電影演完上了片尾曲,音樂可以完整發揮時才發現:原來這是鋼鐵人的主題,那麼就表示在電影進行的過程中,這個主題可有可無。如果鋼鐵人和雷神一起出現時,我們卻分不清楚哪個旋律是誰,那就表示這些主題並沒有像標籤一樣印在角色上,讓人感到獨特與不可替代,無法彼此區別的主題,我們要如何感受他們的互動與對話?

  我認為漫威電影音樂,是一個不太認真的商業電影音樂,我們討論這樣多,好像有點太認真了。有人會說,電影音樂的本質是一種音樂應用,大多並不是以追求原創藝術為目標,我同意,我們沒有必要要求電影音樂家在這種工作模式中,以創造令人難忘,長遠流傳的藝術為目的,然而我們也清楚知道,的確是有人可以在這種工作模式中,創作出令人難忘,長遠流傳的藝術,這種火花,未必可求,但不全然只能可遇,如果不認真以對,發生的機會就會小一些。


The Marvel Symphonic Universe
by Every Frame a Painting


9 則留言:

  1. 這也就是很多作曲家都將寫作音樂會作品,做為畢生追求的終極願望XD

    因為電影音樂受到的限制太多,如果導演/剪接不給音樂一個舞台,音樂無論寫得怎樣,是不會被注意到的。作曲家等著導演/製片給飯吃,這還叫做藝術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幫你補回下半段

      mesple 已針對您的文章「<The Marvel Symphonic Universe>觀後感」留下新意見:

      電影音樂能夠讓電影增色,靠的是作曲家與導演之間「溝通能力」與「角力」,知名大導演配上籍籍無名作曲家,A-list作曲家配上剛拍沒幾部片的導演,這兩種組合所展現出來的作品一定很不一樣。想想看,如果自己第一次當導演,卻可以爭取到Alexandre Desplat合作,還不有神快拜嗎?最好的狀況,就是長期合作的導演與作曲家,你懂我我也懂你,你給我一點舞台,我也給你好音樂,才有機會激發出亮麗火花。

      刪除
  2. 我覺得漫威電影也有讓我有印像、能哼出旋律的配樂的。那就是雷神1和第二部浩克獨立電影的配樂,也是整個系列中我唯一有強烈印像的音樂
    不過這與電影本身無關就是,因為兩部電影我都是沒有看過,只有聽音樂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想我們哼得出來有比一般路人多一些啦XD

      刪除
  3. http://forum.gamer.com.tw/C.php?bsn=60200&snA=26941&s_author=manofdestiny
    我也花時間就這個題目寫了幾句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呵呵!你寫了很大一篇耶,要不要也貼到我這兒?

      其實在我的臉書版中,我又延續相關話題貼了幾篇文章。

      這裏也結錄一段我在其他版的回應,內容是討論主題能不能被哼出來是否就是好,或者洗腦歌和經典之作的差異。

      我也想再補充一段話,我們知道漫威電影被拿來和星戰系列,龐德系列或哈利波特系列比較,主要是因為它的賣座程度根本就超過這些糸列,也許大家會覺得這些系列歷史比較悠久,所以大家久了對它們的音樂相對比較熟悉,不過歷史悠久卻被遺忘的音樂其實可多了。漫威系列,比哈利波特年輕不了多少,而且有將近十年的歷史了,它不只在電影上演時大受歡迎,它在影碟銷售或電視重映也很普及,如果它的音樂能成為經典,己經成為經典了。如果回顧星戰序曲或龐德主題,它們成為舉世皆知的主題,從它們出現的那一年便開始了。

      以下便是一段對於哼唱主題與洗腦音樂與經典主題有何差異的討論。

      "我覺得能哼唱表示真的記得,而且記得挺清楚。不過記得不見得唱得出來就是了。

      越簡單的東西越容易記得與能哼唱,不過星戰或龐德主題都不是真的很簡單,大家還能哼唱,意義就不太相同了。

      我想這些討論的記得或不記得,是帶有感情連結的,有深植人心的概念,而不只是好記,容易記。

      至於和洗腦的差別,我覺得在於你是因為聽了十次百次才被植入記憶,還是因為聽過後你就覺得必須或是願意聽它十次百次的差別。

      我會回想到我的青少年時代是怎麼和我心目中的經典作品相遇的,那種概念對我還是很要緊,就是説,我是在看電影中,甚至是電影外發現那段音樂,一次兩次我就知道了,然後因為這種吸引力,我必須找到它,把它聽得更清楚,更完整的擁有它,一再回味它,這是我對洗腦歌不會做的事。

      這應該是多數一般影迷長久記得某個電影音樂的過程。

      在電影中真要洗腦也只有那兩小時的時間,真正的魔力在當下就可以發生。記得與哼唱固然牽涉到個人的能力,但令人難忘的事物,重點就是在那一次接觸後,我們不願意忘記它,也許無法聼一次就什麼都記得或是唱出來,但那種不願忘記的感受,令人難忘的吸引力,會帶領我們去把它找回來。

      我覺得不容易被記得或哼唱的音樂不等於它們不好或差,但令人難忘,深植人心的音樂,有更特別的原因和強處。"

      刪除
    2. 承蒙抬舉,不過其實我寫的也不是什麼特別見解,純粹是個人經驗談而已
      如果你喜歡,請貼在任何你認為適合的地方吧

      刪除
    3. 那就轉貼於下

      By ManofDestiny

      之前早就看到了這段影片,但還是等到有中文字幕版後才看。雖然早就打算談一談,但這幾天工作纏身,直到現在才有時間發文
      這期間這段影片引起了中文圈的熱烈討論,雖然某處的討論一如預期的火藥味重,但對我來說最驚訝的是竟然還有這麼多人對配樂有興趣
      (不過就像影片本身最後一樣,很多人將歌曲跟配樂混為一談。我必須強調,配樂與主題曲/插曲是不同的!!!)

      廢話說完。首先說引起最大爭議的問題,就是能不能哼出漫威電影的配樂
      對我而言,立刻能哼出來的是Incredible Hulk, Thor 和Iron Man 3,這三部配樂的主旋律。不過我是不能作為例子的。因為我通常都是看電影前就先買了OST,而且大部份買/收的OST我都沒看過電影
      (這裡說的「收」是指非官方途徑流出的非賣品,bootleg、sessions或promo。商業發行而我有興趣的配樂我都會買的)
      而實際上,Incredible Hulk我是看電影前就已經把雙CD版的OST聽到爛熟,Thor則是從來沒有看。而Iron Man 3因為主旋律重覆率高,在看完電影後就能哼出來。不過隔兩天就忘了,直到溫習過多次配樂的原始錄音後才算勉強記住了

      扯遠了一點。總之我的意思是,對一般人來說,是否能記得一個旋律,其中一個重點是聽過多少次。
      我覺得除了大白鯊那種犯規的例子,否則單聽過一兩次就能哼出來是有點難度的。
      在這個前題下,用歷代的經典配樂來跟現在的配樂來比是有點不公平的。因為無論是超人、星戰、奇兵系列、007還是鐵達尼號的音樂,除了在電影本身出現外,多年來也在各種媒體中廣泛地被重覆使用。因為重覆了幾十年,或被各種媒體不斷以My Heart Will Goes On來疲勞轟炸,到現在想記不起也很難
      如果真的要比較,那其實應該是問在當年看完星戰後出場的觀眾,以及現在看完漫威新作的觀眾,能不能哼出剛看完的電影的配樂。又或者直接播放不同的配樂,看看人們能不能認出是哪部電影的音樂。特別是後者那種做法,你會發現人們雖然未必能哼出旋律,但有不少配樂出自哪裡還是能聽得出來的。
      例如我小時候印象深刻的獅子王(我指的是配樂不是歌曲)、回到未來和Robocop,因為是小時候看的所以哼不出來,但後來買了OST,立刻就認出是那些熟悉的旋律
      但當然,去詢問剛看完星戰,初次聽到星戰配樂的人對音樂是否有印像這件事,在現在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老實說,以古非今這件事,其實是無法比較,也是不公平的比較

      刪除
    4. 第二段

      第二个重点,也是那部影片的一个很重大的误解:
      容易让人记得的配乐不等于好的配乐,不易记得的配乐也不等于差的配乐。再退一步来说,好的音乐不必然是好的配乐,好的配乐不一定是好的音乐

      就以漫威电影的配乐为例,Thor 2的sessions我已经听过几次了,但总之就是不像Thor那样,立刻就能哼出听过了什么。但这不代表Brian Tyler写得差
      同样的例子还有Jonathan Elias的Pathfinder。先说明这几部我都没有看过电影,只有买OST。在听的时候我觉得气氛渲染得很好,作为背景音乐,衬托气氛的功能完美,独立欣赏也很好听。问题是它们都没有明显让我有深刻印象的主旋律,让我听完后还可以哼出来
      而比较之下,Iron Man 3虽然有一个明确的,容易记忆的主旋律,但这个旋律过度重覆之余又不够耐听,加上整部配乐除了它之外就没有其他能与之抗衡并立的旋律,所以整体而言我认为Thor 2比Iron Man 3好听(以同一个音乐家作比较,不单因为风格技巧接近而容易比较,更重要的是不会得罪人。呵呵)
      (接下来这句就真的会得罪人了)当然对我来说,能哼出旋律又写得差的例子,首选的是Kingsman。一个不好听的旋律从头用到尾,实在令我烦厌。我对Henry Jackman的评价一直是技巧还可以,但没有才华

      至于好配乐不等于好音乐,我举个与漫威无关的例子,那就是Social Network的配乐。这音乐甚至取得了奥斯卡配乐奖,但这部配乐在不少乐评眼中只是用来当飞盘丢的垃圾。会得奖是因为它用来电影中配合映象的效果很好,但独立出来就不知所谓了

      最后一点,是影片中谈到漫威电影对配乐的态度。首先我认为他们对配乐的态度不算极为重视,但也不算完全忽视。对漫威来说,电影就只是工艺、工业、商业。他们会找一流的人选,但意见不同时还是会换人。大家都记得蚁人,或Iron Man换配角的事件吧
      其实配乐也是一样的。漫威(或導演)找來的音樂家大都是一時之選。有兩人甚至是驚喜,我指的是寫Incredible Hulk的Craig Armstrong和Thor的Patrick Doyle。因為你不會想到請來這兩人去寫超級英雄的配樂。而這兩人也交出很不錯的成績
      但更多的時候配樂家只是打保守牌,寫出映象所見。例如幀影戲畫片中舉Thor的例子,那段音樂寫成輕鬆喜感,是因為這段戲本來就是這樣,所以配樂就告訴你們這段戲是用來笑的
      至於其他用了不少電子鼓、旋律性低的音樂,例如Iron Man、Mad Max等等,除了是因為Hans Zimmer的子弟兵本來就愛互相「參考」外,另一個原因是現在的導演就是喜歡這樣。例如賣靠背,你想寫旋律性比較強的音樂他還不願意
      然後這些電影假如由John Williams或最少Michael Giacchino來寫的話,例如影片中以Iron Man做例子的那段戲,他們便不會隨便的寫一段電子鼓襯底便算。他們會為那些細小的機械也寫可愛花巧的小動機(就像R2 D2或BB8的旋律),整扣著影片的動作發展和出現,在Iron Man飛起來的一刻出現半個Iron Man主題,但在剛好引起足夠興趣時隨著畫面上撞到頭而收筆。(整扣畫面的Mickey Mousing,近年最精彩的要算是Tintin了吧)不過Mickey Mousing越來越少,隨了音樂家的技巧才華外,還有就是後製時不斷剪片,導致音樂家難以計算一個動作的時間。雖然也不是做不到,例如大家在聽配樂的原始錄音recording sessions時,有時候會出現一兩節叫做insert的東西,就是為了配合新插入的畫面而加入的音樂段落
      在選擇要怎樣的音樂的問題上,除了導演外,製片也是因素。大家都應該聽聞過一些導演連剪片權也沒有(嘛反正有導演甚至被換掉的所以這算好了)。音樂家也一樣。Rejected Score本來就不是新聞。從2001到Air Force One到Troy到本年這個月才發生的星戰外傳配樂換人事件。星戰外傳裡被換掉的甚至是最近的奧斯卡獎配樂得主!雖然換上去的也是早幾年的得主就是。然後這極可能不是導演的主意,因為Alexandre Desplat是導演以往合作的拍檔,是導演找來的人選。如果不是嚴重問題,導演自己不會這時候才換人。而Troy的換人事件,音樂家的公開信也說明了換人是製片的主意。剛好Gabriel Yared也是奧斯卡獎得主。所以贏了奧斯卡也不是不被換掉的免死金牌
      八卦說到這裡。總之用怎樣的音樂,很多時候不是一兩個人的主意和責任,配樂家也不過是導演/製片要求什麼就交什麼,否則隨時被換下去。所以我們會聽到明明寫過很多精彩作品的John Debney在Iron Man 2交出垃圾,Alan Silvertri在美隊和復聯2隨便寫寫就算了,反正片商收貨。先別急著為Iron Man 2和復聯2護航,你們去拿John Dabney的Cutthroat Island、Alan Sivertri的Predator、回到未來和The Mummy Return的OST來聽聽,比較之下,高下立判
      所以要有好的配樂與電影的配合,除了音樂家的才華,還要有尊重音樂家意見的導演,或最少願意放手讓音樂家發揮的環境。例如John Williams,他很幸運地遇上史匹堡和盧卡斯,前者甚至會願意為了配合音樂的節奏而重新剪接E.T.的高潮戲
      反而就算Jerry Goldsmith和James Horner,在Alien系列中遇上了更堅持己見的導演,還真不幸

      有人說星戰和007演了那麼多集,漫威的電影配樂才幾集,加上不斷換人配,用來比較並不公平。
      沒錯這是不公平,不公平的地方是製片對配樂的重視不如以往。星戰和007的配樂能在系列電影中一再重覆,就是因為當年的導演和製片重視音樂的連貫性整體性。Alan Silvertri在美隊和復聯其實也寫過角色的主旋律,可惜立刻就被換人,旋律沒有被繼續經營下去。最多也不過是Brian Tyler在Thor 2引用過一次。反而星戰的角色主題,有成長有發展,不同旋律互相呼應。這是因為星戰的配樂有跟電影緊密的結合和構思。能做到同樣程度的,影史上也只有魔戒而已
      此外其實就算換了音樂家,角色的主旋律依然可以繼承引用的,但漫威的系列電影卻沒有這樣做,而是每個音樂家都寫自己的
      幾個系列中不同的旋律在同一電影中大亂鬥的例子不是沒有。剛好也是Brian Tyler寫的作品,那就是AVP2。裡面Brian Tyler以自己的風格,融合了Jerry Goldsmith、James Horner和Alan Sivertri在Alien、Aliens和Predator的旋律,提供了一場給樂迷的盛宴。
      所以這種事不是不能做,也不是音樂家做不到。單純是願不願意而已

      最後,現今是不是沒有好的配樂呢?誠然,電影工業中配樂好像越來越制式化,但其實甚至連Miklos Rozsa寫的不少作品,不止風格,甚而旋律也是重覆的。(你們都在想我會舉James Horner做例子嗎?才怪!)例如Quo Vadis的羅馬主題和各種進行曲,就直接用在Ben Hur和King of Kings。這說明了當一種風格和套路成功後,電影工業自然會重複出產同類音樂,直到流行改變為止。
      至於最近流行的風格,就是Hans Zimmer在上世紀90年代帶來的革命。當然,喜歡舊式配樂技法的人自然會跟喜歡新式電子鼓疲勞轟炸的人意見不合。特別是網絡世代,隔空互罵絕不少見。
      對我來說,新舊的配樂我都喜歡,同時我亦不認為Hans Zimmer的動作配樂樂風沒有盡頭。實際上,只要無視他的學生們不斷炒老師的冷飯,你會留意到Hans Zimmer一直有嘗試各種創新改變的。
      同時,對不喜歡Hans Zimmer風格的樂迷來說,新一代中Michael Giacchino, Alexandre Desplat, Edward Shearmur, Brian Tyler, Andrew Lockington等等,亦從傳統的大形交響樂風格中,走出了自己的路。雖然也許沒有為漫威那樣流行的電影寫配樂,但只要願意找的話,現今還是能找得到各種各樣,風格各異而有趣精彩的配樂的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