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7月24日

Dunkirk/敦克爾克大行動

Dunkirk/敦克爾克大行動

Music by Hans Zimmer

2017 WaterTower Music







  除了<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和<全面啟動—Inception>,多數諾蘭電影都令我感到囉唆與冗長,<敦克爾克大行動>是在對白和片長上最得我心的諾蘭電影,但我也承認其精簡的程度讓我有些意外。

  這部作品仍保有諾蘭對時間的執念,三個長度不同的時間軸線得以同時抵逹,現實上自然是各自起步,但諾蘭卻採取同等質量與速度比例的語法平行剪接,這種做法頗為特殊,但我不確定它對故事有幫助,潛在的風險就是它令一小時和一週,感覺起來都像一天,因此油料漸失的一小時,需要音樂的加速計時來增加急迫感,即使那樣,還是覺得那架打了影史最精采空戰的飛機飛了好久,而進退維谷的一週,感覺時間過得很快。我不確定漫長的一小時和飛快的一週,是諾蘭的效果還是失誤。拿開這種諾蘭對時間命題的沈迷不談,這部作品的特性是極簡。

  <敦克爾克大行動>的簡約不只表現在對白片長上,也表現在動員,景觀,角色和敘事等面相,自然,也包括音樂。相對於十年前<贖罪—Atonement>以長鏡頭重現的Dunkirk,諾蘭的版本會讓人訝異這兩部電影在講同一件事嗎?諾蘭的灰色長灘和黑衣部隊,感覺像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的畫面一般清冷深沈,與紛亂悲淒的<贖罪>大異其趣。我並不喜歡<贖罪>那個匠氣而沒有內容的長鏡頭,但感覺它的景象很真實,而諾蘭的極簡卻有比較強烈與風格化的表逹力。極簡的特性就在於重點極為顯著,風險則是細節過度流失。因此若以真實感細究<敦克爾克大行動>,會覺得撤退的像是三千或三萬人,不是三十萬人;會覺得英軍只有三架戰機在打仗,其他都掉到水裏等待救援;會覺得德軍的存在感薄弱,也許最有壓迫感的德軍只有一人,叫做Hans Zimmer。

  我在想英國的諾蘭和德國的Hans Zimmer,他們從小對Dunkirk的理解也許完全不同,因此什麼叫真實,本身可能就是很微妙的問題,諾蘭簡約而選擇性的突顯部份實況,重點還是在於一個電影導演,如何用很有風格感的影音,說他要說的事。諾蘭提出幾個對比,偽裝的法國士兵和受傷的英國男孩,突顯了戰爭中誰該犧牲與成全大局;敗逃的士兵與後方的江東父老,誰該感到無顏以對;如果戰爭真正的勝利是存活,那麼迫降敵區的飛行員和倖存卻錯殺同胞的海軍又如何?這些命題的論述,時而周延,時而虛晃一招,我想戰爭大概就是一個永遠無法討論清楚的主題,至少我覺得諾蘭的影音性格,勇於嚐試而且表現突出。 

  至於音樂,極簡的重點不在用了多少聲音,而在有多少概念。Hans Zimmer長約一小時的配樂,極簡到只有兩個概念,敵軍的進逼與家園的懷抱。Hans Zimmer的第一個概念是步步進逼的威脅,德軍在電影中不曾真正亮相,但計時的概念在相關曲目中,無所不在,不斷催促,代表性的曲目是戰機主題Suppermarine。Hans Zimmer過去就常以音效入樂,也使用過計時或碼錶聲代表時間,這次的Suppermarine,還混入了螺旋引擎,空襲警報等效果,但這個音樂並沒有用來取代音效,在電影中幾乎和音效在比音量,對我來說有些不堪負荷,不過離開電影,它是最有獨立欣賞效果的曲目。以簡約結構堆疉情緒,是Hans Zimmer的常態技巧,也有很多模仿者,但Hans Zimmer的作品通常還是最有個性。至於我個人最欣賞的空戰音樂反而是Impulse,絃樂在計時聲響中滑翔,音量和音色相對低調而優雅,在電影中反而和槍聲大作的音效有很好的平衡,對我而言,電影音樂最好不要靠音量來撼動人心,我會覺得那是驚嚇多過感動。 

  Hans Zimmer的另一個概念是家園,代表性的曲目是Home後段,Variation 15與End Titles等曲目,它的旋律解構自英國作曲家艾爾加的Nimrod,像用長音絃樂,銅管和電子音樂延申原曲成一種無邊際的寛宏音色,音質類似希臘作曲家范吉利斯的早年風格,但旋律性變得不明顯,艾爾加此曲據說為Dunkirk而寫,但依Hans Zimmer與Benjamin Wallfisch的處理,除非很熟悉艾爾加或相關典故,否則要認出此作很困難,我覺得在聲音感受上,Hans Zimmer與Benjamin Wallfisch的改編很符合電影氣氛,但是否需要讓旋律模糊化,這關係到電影的創作理念,而非滿足音樂的表現。

  至於在這兩個概念之間的曲目,主要是一種氣氛黑暗,焦慮,陰沈,悲傷的音效型音樂,旋律性同樣精簡且隱約,如Shivering Soldier與載浮載沈的The Tide,我並不以為這類作品在電影外聽特別有趣,但電影效果才是這種作品主要的目的,而這些作品在電影中的效果不錯,尤其是如浪潮推移船艙的The Tide。近年這種音效型作品很多,相對於頗受關注的<地心引力—Gravity>和<異星入境—Arrival>,<敦克爾克大行動>的複雜度較低,但也可能是Hans Zimmer刻意降低複雜度來貫徹簡約風格。

  Hans Zimmer的<敦克爾克大行動>,並列的兩種音樂概念,語氣很極端,同時高度限縮與開放觀眾感受的空間,而且兩種作風的分配,與John Williams的<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正好相反。Hans Zimmer在動作或戰爭描寫上,很強烈的告訴觀眾該如何覺得緊繃,程度甚至超過影像傳遞的感受,但他迴避清晰的情感描寫,只提供氣氛。而John Williams的音樂則完全不涉入戰場,抒情口氣雖淡,但細節極為細膩。

  我想這些差異真正的源頭還是導演,諾蘭和史匹伯都是知道自己的戲需不需要音樂的導演。我覺得Hans Zimmer在動作場面中所提供的高度壓迫感是諾蘭需要的,由Zimmer為他完成影像上沒有呈現的事,而Hans Zimmer在抒情情境上的留白也是諾蘭需要的,避免音樂過度導引觀眾的情感, 這種電影音樂的思考方式並非前所未有,但較不典型且具有挑戰性,而諾蘭與Hans Zimmer進行這類試驗已經好幾回了,我覺得<敦克爾克大行動>整體成效還不錯,雖說造成一張不太適合在電影外獨立欣賞的電影原聲帶,但我還滿欣賞他們一直努力讓電影有不同的可能性。
 
***

By Loyalwise Ye 2017/7/24


收錄曲目:

1. The Mole
2. We Need Our Army Back
3. Shivering Soldier
4. Supermarine
5. The Tide
6. Regimental Brothers
7. Impulse
8. Home
9. The Oil
10. Variation 15 (Dunkirk) (Benjamin Wallfisch & Sir Edward Elgar)
11. End Titles (Dunkirk) (Benjamin Wallfisch, Sir Edward Elgar, Lorne Balfe & Hans Zimmer)

2 則留言:

  1. 為甚麼不評一評Alexandre Desplat的Valerian and the City of a Thousand Planets呢?

    回覆刪除
  2. 才正要寫就看到你的留言了XD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