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 by Jóhann Jóhannsson
2016 DG Records
<異星入境—Arrival>是一部不錯的電影,但恐怕也是近期我看過最被過譽的電影,它以精緻而風格化的技術表現,包裝一個近年來被反覆演繹的命題,這不見得讓人覺得無趣或者老套,比如不久前我們才看到<樂來樂愛你—La La Land>,<屍速列車—Train to Busan>,或<你的名字—Your Name>這麼做,但<異星入境—Arrival>對我而言,最大的問題是它故弄玄虛又太容易看穿,而且看穿後並無新意。
我最感興趣是,當與非線性時空觀點的生物對話時,目的,因果,選擇,可能都是沒有意義的詞彙,線性思考的人類可能會問事情為何發生?若早知如此,是否依然願意走這一回或者如何走這一回?但非線性觀點中,這些連問題都不是,事件只有存在與不存在,沒有所謂目的因果,也無所謂選擇改變,因此,從頭到尾這就是一場毫無交集的對話,外星人與地球人抵達註定相遇的時空粒子(雖然我覺得"抵達"並不是精確的形容,但做為只有線性體驗能力並以此發展語言的人類,我沒有更適合的字可以表逹),地球人用自己的邏輯解釋經歴,感覺過程迂迴神祕,道理虛無牽強,情感纏綿悱惻,然而對外星人而言,可能連"開始",結束","過程"或是"為什麼"這些字和概念都沒有,更罔論建立於此的情感。
我覺得在缺乏感知能力體驗時空真實樣貌之前,這些討論容易淪為空談,我一向不甚熱衷,而相較於近年諸多涉及這類命題的電影,<異星入境>只是氛圍故佈疑陣,內容難有突破,然而Jóhann Jóhannsson卻為此困難表達的抽象命題,設計了很有原創感受的音樂,諷刺的是這部作品在金像獎角逐中被除名,理由是因為它不夠原創,因為配樂中採用了Max Richter的舊作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金像獎認為這個音樂在整體配樂中,比其他原著作品更吃重與搶眼,有違最佳原著音樂的精神,因而取消<異星入境>的參選資格。今年有類似遭遇的熱門作品還有Kenneth Lonergan的<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理由是用了太多古典音樂。
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是一首極簡風格的絃樂抒情曲,情調溫柔悲美,它在電影中的效果和力度,近似<火線交錯—Babel>中使用的Bibo No Aozora,這是坂本龍一的舊作,但Gustavo Santaolalla還是拿了那屆金像獎最佳原著音樂獎。姑且不論金像獎在認定標準上究竟有無一致性,以及<異星入境>是否好到應該入圍,我覺得用不夠原創這個理由來取消<異星入境>的資格是一個錯誤。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的確比Jóhann Jóhannsson的原著音樂更容易理解感動,更富有旋律音色美感,地球人理當這樣覺得,因為它是用地球人的觀點,為了打動地球人而寫的音樂,要達成這樣的事,其實可以有無數的音樂可以選擇,包括Jóhann Jóhannsson自己來寫,但這部作品最具原創挑戰的,是如何寫出外星人的音樂,我很驚訝金像獎決定完全忽略這點。
用音樂描寫外星生物或文明,在科幻電影中說不上罕見,但透過音樂傳遞非人類的訊息則比較特別,這種概念可以回溯到<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與<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Kuberick為<2001太空漫遊>選用了實驗音樂家Gyorgy Ligeti的聲樂與管絃樂,主要用來描寫太古石板Monolith與星之門,依多數人對音樂的認知,Gyorgy Ligeti的音樂古怪詭譎,他的人聲合唱曲,不論是合聲,對位,發音方式都極為怪誕,然而這種似人非人,似樂非樂的聲音實驗在當代盛行一時,這種樂風也使來路不明的Monolith,散發一種介於生命體與非生命體間的奇異感與神祕感。到了電影風格比較親近大眾的<第三類接觸>,John Williams一方面設計出介於音樂與訊號間的經典對話,同時也在描寫外星人綁架孩童時,使用了近乎鬼聲的陰森聲樂(當然,這樣形容並不表示我聽過鬼的聲音)。我們可以在<異星入境>的人聲與器樂運用中,感受到前代作品的脈絡,但也可以感受到Jóhann Jóhannsson與這些作品刻意迴避。
Jóhann Jóhannsson的音樂呈現緩慢深沈的極簡氣質,以呼應電影的景象質感,重點在於藉由音色與結構的創造,表逹語言以及異種遘通的意象。冷調疏離的氣氛,與著重旋律線與情感的既成音樂明顯區隔。人聲是配樂中非常吃重的元素,各種男女老少的發音,似說似唱,有時甚至只是純粹發出聲響,加上電子技術的轉換變形,成為一連串似人非人的生物音色,再將之以特有的結構堆疊排列。器樂手法亦然,只是聲音元素從人聲轉為樂器。編織或構築聲音的模式,有違傳統對音樂的認知,避免旋律與顯著的樂理邏輯,又不是完全的任意隨機,聽起來與其說是音樂,也許更像語言。這些聲音實驗,與Gyorgy Ligeti當年的怪異樂風,或者John Williams將音樂訊號化的做法,有不少共同點,但Jóhann Jóhannsson找到了一種新的平衡,不像Gyorgy Ligeti那般顛覆突兀,也比John Williams的做法多了幾分幽玄以符合電影的特性,我認為Jóhann Jóhannsson的確是組織出相當特殊的效果與感受,而且足以用音樂標示出這部電影的獨特感。原創不只是做出別人沒有做過的事,還必須做得有格調與品味,我覺得從這方面來看,<異星入境>是構思深入,操作到位的作品。
<異星入境>的音樂感受雖然幽暗冰冷,但並非毫無層次,它隨著故事進行仍有多元的音色面貌與輕重,它也並非全無情緒,只是處理得非常隱晦,故事中有很多經不起解釋,或者經不起人類邏輯解釋的事,編導無意或無法細說分明,音樂家當然也不必介入太多,就讓氛圍停留在編導所需要的玄祕深幽。
做為音樂,或者是一個音樂商品,比如一張唱片來思考時,我覺得,<異星入境>的原著音樂,的確不是可以打動人心,或是充滿娛樂性的音樂,我想從一開始,它就不是為了這樣的目的而創作,所以如果問我在我寫完這篇文章後,再把這張原聲帶拿出來聽的機會有多高,我想大概就只比我遇到外星人的機會高個一點點,但做為一部電影音樂,說它沒有資格參賽是因為它不原創,只因為在一個小時的配樂中,放了五分鐘既有的,說不上多特別的抒情絃樂四重奏?我就覺得離譜了點。
***
By Loyalwise Ye 2017/2/13
後記:
一些報導提及Max Richter的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是一首迴文曲,也就古典音樂中的逆行,旋律正向反向都能成曲,形成首尾相接,週而復始的意象,這種表達和電影的主題與敍事結構是對應的。了解這點是否會改變我對這個既成音樂運用的看法?只能說我心思固執,這種寓意沒有真正打動我,我補充一些內容如下。
這部電影的技術和風格水準很高,但故事本身有許多地方我並不欣賞,不知是否是沒有看過原著的原因。電影的核心主題是"語言",提及語言模式會影響人的思考和文化發展,但其實反過來説,文化模式也會影響語言形成,這是雙向的,而且我覺得反過來的機會恐怕還多些。
至於如果說學會非線性語言就能理解非線性世界,我很難相信,我們對世界的了解建立在我們的感官上,一旦我們的感官改變,我們對世界的感受就完全改變,就像用複眼和人眼看到的世界完全不同,我們以為世界的樣子也隨之不同。我們如果沒有體驗非線性世界的感官,恐怕永遠不可能知道那是怎麼一回事,除非我們的感知能力被徹底改變,這種改變的規模,我覺得會比學習外星語大很多,基本上會和<2001太空漫遊>的包曼進化成星之子,或是<露西一Lucy>中脫離人體的露西一樣巨大,也就是當不成人了,因為人體本身就是感官體驗拓展的最大限制。
到了可以明白非線性宇宙的階段(如果真有這種階段),形態和感受會完全不同於人,星之子和露西最後都不是人,沒有人的感覺或感情。然而多數這類主題的電影還是在人情上打轉,畢竟電影只是娛樂人用的。我覺得非線性時空觀點的本質很難"有情",一切若非註定就是隨機,沒有前因後果,意志選擇,不該有的怎樣都不會有,該有的怎樣都不會消失,這包括是否存在與如何存在,洞悉這種面貌的生命不會也不需要再像人一樣思考或感受,但在電影中往往用很濫情的方式表達,以非線性觀點把故事說的高深莫測,卻以線性觀點把人情講的纏綿悱惻,只有少數作品例外。
<2001太空漫遊>中最有情感表現的是機器HAL9000,並不是包曼,而<露西>裏我最欣賞的一段,是她打給她母親的電話,她越可以感受到一切,"每一刻的存在",她就越不像人了,她的進化無法停止,在失去人的情感之前,她向母親訣別,之後她將與時空的一切共存,但她不會是原來的露西,也不會再對親情有同樣的感受和看法,她就要失去"愛"的能力了,這種情感反應和HAL9000居然有點類似,然而一者是退化,一者是進化。
回説Max Richter的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它在電影中真正的張力其實是"感情"而非"雙向迴文",做為一個人類,電影中的感情很動人,但做為一個看見時空真實樣貌的人呢?
至於此曲的雙向結構,與電影的敍事結構或抽象命題對應,我覺得是不錯的寓意,然而有多少人可以在電影中感受到?它並不是一首知名的回文曲,如果要將意象明白傳遞給觀眾,我覺得量身訂做的原著音樂更容易達成,以極微樂風,廻文曲式創作新曲,我覺得難度大概不會比莫札特或巴哈的迴文曲高,不過這也許是我對極微主義的偏見,用說的總是比較容易。
另一方面,我覺得既然涉及非線性時空,又要在"圓","正向"或"反向"上做文章並沒有什麼道理,因為這種觀點既沒有線性也沒有方向,可是正反向的概念是線性的,二維的圓形迴圈也是一種封閉線性,所以比較接近的詮釋是把這種意象抽象解讀,也就是沒有開始與結束,一切都是同一刻的宇宙觀。至於我的另一種解釋則是"圓"和"方向"都是人自己說的,人用自己的理解說那叫做"圓",無論象形意會都是人的觀點,其實外星人根本沒有這種意思(那我們到底在看什麼?)。假定一種多維感官的生物使用圖像和人類溝通,人所看到的,二維結構而且呈現封閉線性的"圓",真的是其輸出的原形?它的意義真的和我們用人的認知所詮釋的含義相同嗎?
説到底,我們在用人的視野推論超越人的視野的事。至於電影,它在滿足人的感情需求,不是在寫科學論文,不然的話,票要賣給誰?
By Loyalwise Ye 2017/2/26
收錄曲目:
01. Arrival
02. Heptapod B
03. Sapir-Whorf
04. Hydraulic Lift
05. First Encounter
06. Transmutation At A Distance
07. Around The Clock News
08. Xenolinguistics
09. Ultimatum
10. Principle Of Least Time
11. Hazmat
12. Hammers And Nails
13. Xenoanthropology
14. Non-Zero-Sum Game
15. Properties Of Explosive Materials
16. Escalation
17. Decyphering
18. One Of Twelve
19. Rise
20. Kangar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